第537章 辽阳琐事
“暂时也就这些事情了,之后若是还有什么差事要你做,我自会派人把牌票送来。”熊廷弼闷闷地喘了两声。
孙传庭立刻明白,熊廷弼这是在下逐客令了。他站起身,朝熊廷弼和高邦佐作揖告辞。“熊经略,高监军。下官这就告辞了,还请经略多多保重身体。”
“那个.”熊廷弼的眼里闪过一抹犹豫。
“经略还有什么指教?”孙传庭又作揖。
“我一直有个问题想问你,不知道你是否方便回答,”熊廷弼挪了挪身子。“当然,你要是不方便回答,也可以不回答。”
孙传庭立刻接言道:“经略但问无妨,下官知无不言。”
“嘿,咳。”熊廷弼轻咳一声,展颜一笑,“伯雅,我很想知道,究竟是谁把你放到辽东来的?”
熊廷弼此问一出,高邦佐的耳朵也竖了起来。
实际上,孙传庭的到来,处处体现着一种不合程序,不合规矩的异常。
知县不是不能转御史然后再外放巡按。但知县转巡按的一般流程应该是,两届知县,六年考满,均得优评,然后平级转入宪台本部任监察御史,或连升两级到六部作某部的主事。如此一圈转下来,经验、资历和人脉就都攒足了。之后,御史或主事再挂部院或者布政使司、按察使司的衔,外放巡按或者道台。仕途进入第二阶段。
别看只是升几级,或者干脆不升。但这套流程没个七八年是走不完的,兜兜转转用个十几年也属常事,好些有本事但上了岁数的老进士直接就老死在这条路上。仕途戛然终结。
像熊廷弼自己,就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,接着连续卓异,在万历三十三年行取进京,最后才在万历三十六年巡按辽东。虽说按沈不比按辽,但孙传庭这个登天一样的速度还是太异常了。万历四十七年进士,万历四十八年知县任上临时改调,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。以至于熊廷弼一开始都怀疑,这年轻人是孙承宗的儿子。
“呃”孙传庭尴尬地笑了笑。“熊经略。不是下官藏着不愿意说。实话实讲,下官自己也不知道朝廷怎么就一纸调令给下官改到沈阳来了。”
孙传庭没有什么好的关系可以攀附。对于这次改调,他自己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
尽管孙传庭的父亲、祖父、高祖、天祖连着四代都是举人,可最高也就只做到知州这一级。虽然这也能算是官宦世家,但这种世家太低级了,也就在当地有点影响力,和京师官场基本无缘。中了进士之后,孙传庭也没有和朝中大僚攀上什么亲密的关系,唯一勉强能论上交情的大僚只有现任内阁第三席阁员史继偕。史继偕是万历四十七的主考官之一,也是孙传庭的座师。但是,万历四十七年一足足取了三百四十五个进士,至少有一半都可以称为史继偕的“座下弟子”。
在离开京师之前,孙传庭曾冒昧上门,试图拜见史继偕,顺便探探究竟是不是史继偕推荐的自己。但史座师连孙传庭的拜帖都不收,直接就请孙传庭吃了一碗闭门羹。孙传庭干不出半道拦驾的事情,最后也就只能带着满心的疑惑,骑着他的毛驴出山海关,赴沈阳任了。
“呵!”熊廷弼显然不信,但他也不再继续追问。“你可以走了。”
孙传庭讪讪点头,作揖告辞。“熊经略,高监军。下官告辞,敬请保重。”
合上门,签押房里又只剩了熊廷弼和高邦佐。
“唉。”高邦佐望着合上的门扉,轻轻地叹了一口气。
“你唉声叹气作甚?”熊廷弼缓缓侧过头。
“这年轻人不错,就是行的路数不正。”高邦佐叹息道。
“你知道是谁推荐他?”熊廷弼问。
“我不知道,但能大致猜到。”高邦佐摇头说。
“你猜到什么了?”熊廷弼眼神一动。
“骤然跃迁,又讳莫如深。我只能想到一种情况。”高邦佐说道。
熊廷弼眉头一挑。“你觉得是宫里?”
“嗯,”高邦佐点头。“孙伯雅能升得这么快,只用一年就走完了我十年的路。肯定是拜了哪个公公的码头。但这可不是什么行稳致远的路子。我怕他升得快跌得更快啊。”
高邦佐没有做过御史,可也是知县、员外郎、知府、兵备副使、兵备参政,参政监军这条正道二十几年走出来的官员。一开始,他甚至有些鄙夷孙传庭这种走歪门邪道的人。不过现在,高监军的心里只有惋惜。
“纵使求索捷径,少年也是为了国事。有了守住沈阳的战功,想必就算他背后的大树躺倒,最后也不会跌得太惨。”熊廷弼说道。
“但愿如此吧。”高邦佐撑着扶手站起身,朝熊廷弼作揖。“如果经略没有别的事,那我也告辞了。”
“还有个事。”熊廷弼说。
“请讲。”高邦佐拱手。
“你替我传个命令吧。”熊廷弼说道。
“什么命令?”高邦佐严肃了不少。
“命令刘渠、祁秉忠、梁仲善各自带兵退回原驻地。并允许他们在回到驻地之后,赏赐酒肉,犒劳士卒。”酒可醉人,更能误事,所以熊廷弼严禁各军将士在虏情严峻的戒严期间饮酒。即使最近各处已不见奴贼踪迹,他也还是不允许各军公赏或私下饮酒,只是赏了一天的肉食让士卒们开荤。
“明白了,”高邦佐点点头,又问道:“陈镇帅和戚镇帅呢?”
“让他们和我们一起退回辽阳,”熊廷弼想了想。“至于那个临时的驻地,就让贺世贤派一营守城兵驻进去继续加固。先修一座夯土的小堡出来,等各地的砖窑烧出了足够的砖,再包砖建成砖墙。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两天后的清晨,熊廷弼和高邦佐带着经略标兵和陈策、戚金麾下的浙直南兵退回到了辽东的首府辽阳。
辽东巡抚袁应泰早早地收到了熊廷弼将在今天班师返程的消息,所以提前为这支胜利之师准备了一场城外相迎的庆祝活动。
熊廷弼脑子晕,身子乏,喉咙痛,总之浑身上下哪儿哪儿都不舒服。但他还是拖着病体,穿着官服,骑着栗色的高头大马,在一众亲兵的拱卫下,配合着袁应泰,在满城军民的面前演完了这一场退奴凯旋的把戏。
回到兼做经略行辕的辽东巡抚衙门,熊廷弼立刻就卸下了硬撑出来的气势,在签押房里找了舒服的椅子躺下了。
但巡抚袁应泰显然不打算让他好好歇会儿。熊廷弼刚抱着小被子躺下,袁应泰就找了上来。
“熊经略。”袁应泰没敲门就进了房,但当他走到熊廷弼身边后还是作了个揖,行了个礼。
“你跑过干什么?”熊廷弼只睨了袁应泰一眼,就把眼睛闭上继续养神了。“我现在只见大夫。”“在您离开辽阳的这段时间里,衙门已经积压了许多需要您过目签字的琐屑事”袁应泰说道。
“你能让我歇会儿吗?”不等袁应泰说完,熊廷弼就翻过身背对他了。
“当然能,但有些事情我得告诉您,让您知道。”袁应泰说道。
“无非是物资消耗,人员伤亡,抚恤钱粮,”熊廷弼反手指了指旁边的书案。“你放在那里,我今天会看的。咳咳!”喉咙干痒了几天之后,熊廷弼终于忍不住开始咳嗽了。“大夫呢!大夫怎么还没来!”稍稍缓了一些后,熊廷弼立刻就朝门口吼了一声。
“我这就去催!”不远处传来亲随答应的声音。紧接着便是一阵由近及远的跑步声。
“咳得慌就别大喊大叫。”袁应泰伸手去抓熊廷弼手腕。
“干什么?”熊廷弼把手抽回来,“你还要拉我起来给你签字啊?”
“我早年当知县的时候自学过一些医术,可以给你把把脉。”袁应泰说道。
“还是别了吧,我才不要你这种半道出家的野大夫给我诊脉。”熊廷弼在袁应泰看不到的地方翻了个白眼。“有事就说,说了出去。”
“物资消耗,人员伤亡,抚恤钱粮的统计和单据已经放到您的案台上了,我要说的是另外的事情。”袁应泰说道。
“到底什么事?”熊廷弼眉头一皱,翻过身望向袁应泰。
“那批军饷,经略您还记得吧?”袁应泰问道。
“嗯。”熊廷弼应了一声。“军饷怎么了,哪里出什么纰漏了吗?”
为了提高士气,熊廷弼在努尔哈赤进攻沈阳期间还让袁应泰,按时给包括沈阳守军和援沈援军在内的各地士兵发了饷。只有不联通水道同时还被两蓝旗围困奉集、虎皮两地暂时没有领到来自辽阳的饷银。
“纰漏倒是没有。”袁应泰说道,“这笔饷银是直接从盖州走河道过来的。”
“从盖州走河道?”熊廷弼反应得很快,“海运改道了!”
从万历四十七年经略辽东以来,熊廷弼就曾多次因为粮饷的运输问题致书户部以及饷部衙门,强调“海运交卸定当以盖套为主”,却始终得不到各级官府的积极响应。
“对,”袁应泰点点头。“最新的消息是,东厂在天津那边挖出一个干涉海运线路的窝案。这个案子闹得很大,甚至牵出到不少靠着商贸获利的勋戚。”因为消息是被饷船带过来的,所以直到现在,袁应泰也不知道京里那桩涉及宫闱的大案。
“李长庚呢?”熊廷弼问道。
“李长庚已经被解职罢官发都察院审讯了。”袁应泰说道。
熊廷弼眼神一闪,有些难以置信。“那谁来接这个督饷侍郎的差事?这笔饷银又是谁转运的,孙承宗吗?”
“不是孙承宗,”袁应泰摇头道,“天津巡抚没有兼饷部衙门的差事。朝廷新派了原任太仆寺少卿毕自严来管饷部。他如今已经到任了,这笔银子就是他监督起运的。”
“毕自严?”熊廷弼对这个人名似乎有些印象。但完全想不起这个人名对应的脸。
“山东人,万历二十年进士,字景曾,曾兵备陕地,官声不错。据说是首辅本人向皇上推荐的。”袁应泰说道,“但我也就只知道这么多了。”
“好吧,”熊廷弼问,“你跟这个毕自严联系过了吗?”
“我已经给他去了一封信,但回信至少是下个月的事情了。”袁应泰回答道,“他倒是给经抚衙门各发了一封照会,就在您的案台上。我都已经看过了,就是普通的公函,除了海运改道盖州,也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注意的内容。”熊廷弼离开辽阳期间,京师及各地衙门发给熊廷弼的公函,都由袁应泰代为解封接收。要紧的就派人飞马给熊廷弼送去,不要紧的就暂且按下。避免分熊廷弼的心。
熊廷弼点点头。“还有别的事情吗?”
“当然,”袁应泰说道,“还有两件。”
正此时,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跑到了门口。
“要关门吗。”熊廷弼侧头看去,发现亲随带着大夫已经站在房门口了。
“不必,都是公事,也不怕泄密。只是紧要些。”袁应泰朝大夫招手。“进来诊脉吧。”
“是。”随军的军医挎着药箱低头进门,跟在他身边的亲随也走进来为那军医和袁应泰端来凳子。
熊廷弼裹着小被子坐起来,将手递给大夫。“那你就接着说。”
“头一个事情还是跟上个月的饷银有关系。”袁应泰说道。
“这笔饷银的事情还真是多啊。”熊廷弼嘴角一撇。
“跟饷银本身没什么关系,”袁应泰摇头。“只是坐着饷船,跟着饷银一路过来的。”
“什么东西?”熊廷弼问。
“不是东西,是人。”袁应泰又摇头。“准确地说是钦差。”
“钦差!”熊廷弼差点跳起来。“在哪儿?”
“别激动,别乱动,不是冲咱们来的。”袁应泰一边伸手把熊廷弼按回去,一边冲军医使眼神。“你接着诊。”
“是。”军医被熊廷弼的动静吓了一跳,但很快稳住进入状态。
“那这钦差是来干什么的?”熊廷弼冲大夫笑了一下。
“开银行。”袁应泰说道。
(本章完)
“暂时也就这些事情了,之后若是还有什么差事要你做,我自会派人把牌票送来。”熊廷弼闷闷地喘了两声。
孙传庭立刻明白,熊廷弼这是在下逐客令了。他站起身,朝熊廷弼和高邦佐作揖告辞。“熊经略,高监军。下官这就告辞了,还请经略多多保重身体。”
“那个.”熊廷弼的眼里闪过一抹犹豫。
“经略还有什么指教?”孙传庭又作揖。
“我一直有个问题想问你,不知道你是否方便回答,”熊廷弼挪了挪身子。“当然,你要是不方便回答,也可以不回答。”
孙传庭立刻接言道:“经略但问无妨,下官知无不言。”
“嘿,咳。”熊廷弼轻咳一声,展颜一笑,“伯雅,我很想知道,究竟是谁把你放到辽东来的?”
熊廷弼此问一出,高邦佐的耳朵也竖了起来。
实际上,孙传庭的到来,处处体现着一种不合程序,不合规矩的异常。
知县不是不能转御史然后再外放巡按。但知县转巡按的一般流程应该是,两届知县,六年考满,均得优评,然后平级转入宪台本部任监察御史,或连升两级到六部作某部的主事。如此一圈转下来,经验、资历和人脉就都攒足了。之后,御史或主事再挂部院或者布政使司、按察使司的衔,外放巡按或者道台。仕途进入第二阶段。
别看只是升几级,或者干脆不升。但这套流程没个七八年是走不完的,兜兜转转用个十几年也属常事,好些有本事但上了岁数的老进士直接就老死在这条路上。仕途戛然终结。
像熊廷弼自己,就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,接着连续卓异,在万历三十三年行取进京,最后才在万历三十六年巡按辽东。虽说按沈不比按辽,但孙传庭这个登天一样的速度还是太异常了。万历四十七年进士,万历四十八年知县任上临时改调,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。以至于熊廷弼一开始都怀疑,这年轻人是孙承宗的儿子。
“呃”孙传庭尴尬地笑了笑。“熊经略。不是下官藏着不愿意说。实话实讲,下官自己也不知道朝廷怎么就一纸调令给下官改到沈阳来了。”
孙传庭没有什么好的关系可以攀附。对于这次改调,他自己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
尽管孙传庭的父亲、祖父、高祖、天祖连着四代都是举人,可最高也就只做到知州这一级。虽然这也能算是官宦世家,但这种世家太低级了,也就在当地有点影响力,和京师官场基本无缘。中了进士之后,孙传庭也没有和朝中大僚攀上什么亲密的关系,唯一勉强能论上交情的大僚只有现任内阁第三席阁员史继偕。史继偕是万历四十七的主考官之一,也是孙传庭的座师。但是,万历四十七年一足足取了三百四十五个进士,至少有一半都可以称为史继偕的“座下弟子”。
在离开京师之前,孙传庭曾冒昧上门,试图拜见史继偕,顺便探探究竟是不是史继偕推荐的自己。但史座师连孙传庭的拜帖都不收,直接就请孙传庭吃了一碗闭门羹。孙传庭干不出半道拦驾的事情,最后也就只能带着满心的疑惑,骑着他的毛驴出山海关,赴沈阳任了。
“呵!”熊廷弼显然不信,但他也不再继续追问。“你可以走了。”
孙传庭讪讪点头,作揖告辞。“熊经略,高监军。下官告辞,敬请保重。”
合上门,签押房里又只剩了熊廷弼和高邦佐。
“唉。”高邦佐望着合上的门扉,轻轻地叹了一口气。
“你唉声叹气作甚?”熊廷弼缓缓侧过头。
“这年轻人不错,就是行的路数不正。”高邦佐叹息道。
“你知道是谁推荐他?”熊廷弼问。
“我不知道,但能大致猜到。”高邦佐摇头说。
“你猜到什么了?”熊廷弼眼神一动。
“骤然跃迁,又讳莫如深。我只能想到一种情况。”高邦佐说道。
熊廷弼眉头一挑。“你觉得是宫里?”
“嗯,”高邦佐点头。“孙伯雅能升得这么快,只用一年就走完了我十年的路。肯定是拜了哪个公公的码头。但这可不是什么行稳致远的路子。我怕他升得快跌得更快啊。”
高邦佐没有做过御史,可也是知县、员外郎、知府、兵备副使、兵备参政,参政监军这条正道二十几年走出来的官员。一开始,他甚至有些鄙夷孙传庭这种走歪门邪道的人。不过现在,高监军的心里只有惋惜。
“纵使求索捷径,少年也是为了国事。有了守住沈阳的战功,想必就算他背后的大树躺倒,最后也不会跌得太惨。”熊廷弼说道。
“但愿如此吧。”高邦佐撑着扶手站起身,朝熊廷弼作揖。“如果经略没有别的事,那我也告辞了。”
“还有个事。”熊廷弼说。
“请讲。”高邦佐拱手。
“你替我传个命令吧。”熊廷弼说道。
“什么命令?”高邦佐严肃了不少。
“命令刘渠、祁秉忠、梁仲善各自带兵退回原驻地。并允许他们在回到驻地之后,赏赐酒肉,犒劳士卒。”酒可醉人,更能误事,所以熊廷弼严禁各军将士在虏情严峻的戒严期间饮酒。即使最近各处已不见奴贼踪迹,他也还是不允许各军公赏或私下饮酒,只是赏了一天的肉食让士卒们开荤。
“明白了,”高邦佐点点头,又问道:“陈镇帅和戚镇帅呢?”
“让他们和我们一起退回辽阳,”熊廷弼想了想。“至于那个临时的驻地,就让贺世贤派一营守城兵驻进去继续加固。先修一座夯土的小堡出来,等各地的砖窑烧出了足够的砖,再包砖建成砖墙。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两天后的清晨,熊廷弼和高邦佐带着经略标兵和陈策、戚金麾下的浙直南兵退回到了辽东的首府辽阳。
辽东巡抚袁应泰早早地收到了熊廷弼将在今天班师返程的消息,所以提前为这支胜利之师准备了一场城外相迎的庆祝活动。
熊廷弼脑子晕,身子乏,喉咙痛,总之浑身上下哪儿哪儿都不舒服。但他还是拖着病体,穿着官服,骑着栗色的高头大马,在一众亲兵的拱卫下,配合着袁应泰,在满城军民的面前演完了这一场退奴凯旋的把戏。
回到兼做经略行辕的辽东巡抚衙门,熊廷弼立刻就卸下了硬撑出来的气势,在签押房里找了舒服的椅子躺下了。
但巡抚袁应泰显然不打算让他好好歇会儿。熊廷弼刚抱着小被子躺下,袁应泰就找了上来。
“熊经略。”袁应泰没敲门就进了房,但当他走到熊廷弼身边后还是作了个揖,行了个礼。
“你跑过干什么?”熊廷弼只睨了袁应泰一眼,就把眼睛闭上继续养神了。“我现在只见大夫。”“在您离开辽阳的这段时间里,衙门已经积压了许多需要您过目签字的琐屑事”袁应泰说道。
“你能让我歇会儿吗?”不等袁应泰说完,熊廷弼就翻过身背对他了。
“当然能,但有些事情我得告诉您,让您知道。”袁应泰说道。
“无非是物资消耗,人员伤亡,抚恤钱粮,”熊廷弼反手指了指旁边的书案。“你放在那里,我今天会看的。咳咳!”喉咙干痒了几天之后,熊廷弼终于忍不住开始咳嗽了。“大夫呢!大夫怎么还没来!”稍稍缓了一些后,熊廷弼立刻就朝门口吼了一声。
“我这就去催!”不远处传来亲随答应的声音。紧接着便是一阵由近及远的跑步声。
“咳得慌就别大喊大叫。”袁应泰伸手去抓熊廷弼手腕。
“干什么?”熊廷弼把手抽回来,“你还要拉我起来给你签字啊?”
“我早年当知县的时候自学过一些医术,可以给你把把脉。”袁应泰说道。
“还是别了吧,我才不要你这种半道出家的野大夫给我诊脉。”熊廷弼在袁应泰看不到的地方翻了个白眼。“有事就说,说了出去。”
“物资消耗,人员伤亡,抚恤钱粮的统计和单据已经放到您的案台上了,我要说的是另外的事情。”袁应泰说道。
“到底什么事?”熊廷弼眉头一皱,翻过身望向袁应泰。
“那批军饷,经略您还记得吧?”袁应泰问道。
“嗯。”熊廷弼应了一声。“军饷怎么了,哪里出什么纰漏了吗?”
为了提高士气,熊廷弼在努尔哈赤进攻沈阳期间还让袁应泰,按时给包括沈阳守军和援沈援军在内的各地士兵发了饷。只有不联通水道同时还被两蓝旗围困奉集、虎皮两地暂时没有领到来自辽阳的饷银。
“纰漏倒是没有。”袁应泰说道,“这笔饷银是直接从盖州走河道过来的。”
“从盖州走河道?”熊廷弼反应得很快,“海运改道了!”
从万历四十七年经略辽东以来,熊廷弼就曾多次因为粮饷的运输问题致书户部以及饷部衙门,强调“海运交卸定当以盖套为主”,却始终得不到各级官府的积极响应。
“对,”袁应泰点点头。“最新的消息是,东厂在天津那边挖出一个干涉海运线路的窝案。这个案子闹得很大,甚至牵出到不少靠着商贸获利的勋戚。”因为消息是被饷船带过来的,所以直到现在,袁应泰也不知道京里那桩涉及宫闱的大案。
“李长庚呢?”熊廷弼问道。
“李长庚已经被解职罢官发都察院审讯了。”袁应泰说道。
熊廷弼眼神一闪,有些难以置信。“那谁来接这个督饷侍郎的差事?这笔饷银又是谁转运的,孙承宗吗?”
“不是孙承宗,”袁应泰摇头道,“天津巡抚没有兼饷部衙门的差事。朝廷新派了原任太仆寺少卿毕自严来管饷部。他如今已经到任了,这笔银子就是他监督起运的。”
“毕自严?”熊廷弼对这个人名似乎有些印象。但完全想不起这个人名对应的脸。
“山东人,万历二十年进士,字景曾,曾兵备陕地,官声不错。据说是首辅本人向皇上推荐的。”袁应泰说道,“但我也就只知道这么多了。”
“好吧,”熊廷弼问,“你跟这个毕自严联系过了吗?”
“我已经给他去了一封信,但回信至少是下个月的事情了。”袁应泰回答道,“他倒是给经抚衙门各发了一封照会,就在您的案台上。我都已经看过了,就是普通的公函,除了海运改道盖州,也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注意的内容。”熊廷弼离开辽阳期间,京师及各地衙门发给熊廷弼的公函,都由袁应泰代为解封接收。要紧的就派人飞马给熊廷弼送去,不要紧的就暂且按下。避免分熊廷弼的心。
熊廷弼点点头。“还有别的事情吗?”
“当然,”袁应泰说道,“还有两件。”
正此时,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跑到了门口。
“要关门吗。”熊廷弼侧头看去,发现亲随带着大夫已经站在房门口了。
“不必,都是公事,也不怕泄密。只是紧要些。”袁应泰朝大夫招手。“进来诊脉吧。”
“是。”随军的军医挎着药箱低头进门,跟在他身边的亲随也走进来为那军医和袁应泰端来凳子。
熊廷弼裹着小被子坐起来,将手递给大夫。“那你就接着说。”
“头一个事情还是跟上个月的饷银有关系。”袁应泰说道。
“这笔饷银的事情还真是多啊。”熊廷弼嘴角一撇。
“跟饷银本身没什么关系,”袁应泰摇头。“只是坐着饷船,跟着饷银一路过来的。”
“什么东西?”熊廷弼问。
“不是东西,是人。”袁应泰又摇头。“准确地说是钦差。”
“钦差!”熊廷弼差点跳起来。“在哪儿?”
“别激动,别乱动,不是冲咱们来的。”袁应泰一边伸手把熊廷弼按回去,一边冲军医使眼神。“你接着诊。”
“是。”军医被熊廷弼的动静吓了一跳,但很快稳住进入状态。
“那这钦差是来干什么的?”熊廷弼冲大夫笑了一下。
“开银行。”袁应泰说道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