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示: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:http://www.97yyw.cc!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,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,导致大量书籍错乱,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,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,感谢您的访问!
  第259章 关公水淹七军
  却说曹操在河北作战不利,失去了对外出击的主动权。
  于是,曹操只好将目标转向南方。
  盼望曹仁能够在汝南战场取得优势。
  只要曹仁能在汝南压制住关羽,那么身在北方的刘备,必引兵回援南方。
  由此便能缓解曹操在河北的作战压力。
  按照曹操的构想,汝南战场取胜,最差的结果是齐魏两边打平。
  各自罢兵少歇,来年再战。
  最好的结果,则是刘备引兵回援后,曹操趁势收回失地。
  总之一句话,汝南战场关系到整个齐魏的战局。
  于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,曹操立马做出了以下部署。
  命杜袭、乐进各率本部部曲,即刻南下,支援曹仁。
  然后命兖州军团,豫州军团,谯沛武人军团,随时配合曹仁调动。
  眼下没有比汝南战场取胜,更加重要的事了!
  曹操部署完南方战场之后,一面又加紧北方防备。
  命各营将领,坚壁清野,坚守不战。
  很快,曹操的战略部署,被齐国的细作传回至齐王刘备营处。
  刘备急聚众文武商议,谓众人道:
  “目今曹操河北战事不利,欲将大兵于河南。”
  “依寡人之意,河北战局既定。”
  “寡人欲引兵回徐州,一来可以随时策应云长,二来可以减缓前线粮秣运输压力。”
  “不知公等以为如何?”
  刘备提出自己想要回徐州的想法。
  说的是为了策应云长的南方战场,同时减轻粮秣运输压力。
  当然了,其实刘备最担心的还是粮秣运输问题。
  二弟的能力,他还是信得过的。
  刘备从徐州带来了三万大军。
  齐国境内的水陆交通已经算是极好的了,可饶是如此,仍然需要六到八万左右的民夫供养。
  这不是一个小数目。
  要不然怎么说兵不在多在精呢。
  有时候兵多了,就会间接地加剧后勤压力。
  遥想当年,袁神纵横天下时,仅是官渡最前线就养了十一万大军。
  可饶是袁神家大业大,后院儿照样起火。
  当时邺城是掀起了大量的反叛的。
  连治所都有大量民众反叛,足见当时袁绍要在前线养那么多军队也是压力巨大的。
  刘备在河北投入了近八万的兵力,一路碾压过来,当然很爽。
  但爽的代价,就是富裕的国库真正飞速消减。
  此前战端方起,刘备还能够咬咬牙,挺一挺。
  如今河北战场已取得优势,刘备认为可以稍微减少一下河北部署的兵力了。
  “……诶!不可!”
  此言一出,李翊第一个站出来反对。
  “目今河北方取得优势,正是收取魏地之时。”
  “大王何以在此时撤退?”
  刘备便道:
  “曹操坚壁清野,令各营坚守不战,显然是已做好相持之准备。”
  “我河北大军众多,长留此地,徒费粮草。”
  “不若撤去寡人这一军,好与曹操相持。”
  刘备不禁想起了,此前官渡之战时。
  他们河南盟军也是通过相持法,慢慢跟袁军拼到最后一刻的。
  现在曹操故技重施,想要复刻当年官渡之战的相持,以逼退刘备大军。
  刘备想到的办法,就是先减少北方的驻军数量。
  这样便不怕曹操的相持战了。
  然后等云长在汝南战场取得胜利后,曹操到时候就只能是在河北、汝南两个地方任选其一了。
  “只要关将军在汝南取胜,曹操必引军回援相救。”
  “到时候大王便可一举收取河北之地,此符合我军初时之战略。”
  “大王若此时撤军,必使我军前功尽弃。”
  李翊苦口婆心相劝。
  谈到正因为关羽有机会取胜,我们才更应该集中力量在河北。
  然后等时机一到,便可尽吞河北之地。
  老刘你现在把兵带走了,就靠我这河北剩下的一帮兵,你知道需要费多大劲儿吗?
  河北现在可是曹魏的军事、政治中心。
  不像其他城池,打下来也就打下来了。
  这种政治中心,几乎与曹魏集团高度绑定。
  你每克一地,就必须留大军看守。
  不然是很容易掀起叛乱的。
  刘备微作沉吟,旋即启唇,缓声问李翊道:
  “昔寡人初至河北,丞相谓寡人说:——”
  “但凭河北军足矣,愿王留镇青州。”
  “今河北势盛,孤欲返徐州养兵。”
  “丞相复阻之,此何也?”
  此前我刚来河北时,你抱怨说光靠河北兵就够用了。
  如今河北优势已经非常明显,我想回徐州了,你又不让。
  这前后如此矛盾,行事不一,是何缘故?
  李翊乃有条不紊地解释说道:
  “昔者,形势未明,故请王居青州以为策应。”
  “此悬权而动之道也。”
  “今既得势,当因利而制权也。”
  “目今天下,曹操所惧者,惟大王一人耳。”
  “王在,则曹操腹背受敌。”
  “王去,则彼可专力南图。”
  “关将军虽有勇略,若曹贼尽发中原之兵,汝南岂不危哉?”
  说白了,曹操为什么不敢倾尽资源,往汝南调?
  还不是因为老刘你留在河北的。
  曹操就是因为怕你,才不敢亲自去救汝南。
  你要是走了,曹操马上就调动资源往南方堆。
  你这样前后来回折腾,属于是本末倒置了。
  倒不如就趁着现在优势局,留在河北。
  曹操出于忌惮,也不敢轻动,只能留在河北盯着你。
  如此一来,曹仁在汝南得到的资源有限,交给二爷自己发挥就好了。
  谁要是先动,谁便是自乱阵脚。
  其实类似的情况,也可以参考历史上的襄樊之战。
  当时关二爷在襄樊,帮刘备牵制了曹魏一年半。
  结果刘备却在此时选择了回成都。
  而当时的曹操在哪呢?
  在长安。
  为什么关二爷在樊城都把曹仁打成那样了,曹操还能够稳得住?
  因为刘备当时在汉中呢。
  曹操怕你刘备趁着汉中、襄樊两线的大胜,直接趁势扑出来。
  曹操要是走了,他就连关中都保不住了。
  所以即便襄樊战场极为不利,曹操始终要在长安坐镇。
  不为别的,就为了盯你刘备。
  结果刘备一回成都。
  曹操马上派于禁、徐晃等一堆人往南方去支援曹仁。
  因为他知道关中已经没事儿了,我可以尽情投入资源打你关羽了。
  而站在刘备的视角,他为何要回成都?
  究其原因,还是汉中养不起那么多兵。
  刘备为了打汉中之战,几乎是倾举国之力来跟曹魏抗衡。
  已经到了“男子当战,女子当运”的地步了。
  就这种条件下,
  刘备称王以后,再不回成都,怕是要激起民变和兵变了。
  所以刘备撤军回成都的选择是没有问题的。
  真正有问题的是,刘备这个汉中王也回成都了。
  大军可以分批次的撤回成都,减少粮秣消耗。
  但你汉中王这个形象符号是绝对不能走的。
  只要刘备不走,曹操就得一直留在关中防着你。
  你就能起到巨大的牵制作用。
  曹操会担心你要打关中,担心你会顺着汉水去支援你二兄弟。
  你人留在汉中。
  孟达、刘封又岂敢不发兵支援襄樊?
  而你一走,曹操甚至把刚征募起来的新兵都往襄樊运。
  所以我们常说,
  古代的御驾亲征,就是鼓舞士气的最强杀招。
  现在的情况,其实跟历史上的襄樊之战差不多。
  刘备这个齐王,只要留在河北,曹操就不敢乱动。
  二爷在汝南能够打得好牌也就更多。
  至于刘备所担心的粮秣消耗……
  简单,
  把你带来的兵,分批次撤回下邳去就行了。
  但你齐王这个形象符号,必须继续留在河北。
  你人在河北,河北军民不单是士气大振。
  更能够震慑曹操,使得他束手束脚,始终防着河北一线。
  刘备听闻李翊的分析,乃采纳了他的建议。
  便命本部三万人马,分批次,徐徐撤回下邳。
  以减轻前线粮草供应压力。
  一面又问李翊,汝南战场需不需要他们做些什么?
  李翊便道:
  “以关将军之勇略,收取汝南之地足矣。”
  “大王只需静静等候消息便好。”
  李翊对汝南战场的胜利充满了信心。
  即便你是一个蜀黑,是一个不喜欢关羽的人。
  可以看一下关羽身边的配置,
  关羽为主将,赵云为副将。
  陈元龙总督淮南水军,甘宁、蒋钦为先锋,陈矫为行军参谋。
  诸葛亮坐镇徐州,催督粮运。
  鲁肃总领外交事务,监察国际局势。
  就这样一个配置,李翊实在想不出输的理由来。
  眼下,只需静静等候汝南的消息便好。
  ……
  汝南,关羽军大营。
  关公驻立于营外,静静地望着眼前涛涛淮水。
  如今是夏末秋初,正值霖雨时节。
  大雨已经连下了十天了,河水涨的很快。
  关公平静地一捋胡须,手中便多了几根胡须。
  他的长髯约有数百根,每至秋时便要脱落个三五根。
  关羽唯恐胡须断绝,所以每至冬日时,便要用皂纱囊裹起来。
  以防止长髯脱落。
  当此时,一人自身后走来。
  关公视之,乃陈元龙也。
  陈登手持一面纱锦,递给云长,道:
  “关将军可用此纱裹住长髯,以护须根。”
  关羽便道:
  “多谢元龙好意,只是关某惯用皂纱裹须。”
  陈登乃笑道:
  “关将军如今已是前将军,持节督南方军事。”
  “何以如此节俭,惜一纱锦耶?”
  关羽乃道:
  “非是某俭,只是此皂纱乃齐王所赐。”
  “某裹之如见兄面,实在不忍弃去。”
  “故仍用旧纱护髯。”
  陈登闻言,忍不住长叹一声:
  “公真乃天下义士也!”
  话落,又将手中纱锦递给关羽,劝道:
  “此纱锦正是齐王所赐。”
  “适才有王使至,叫吾将此纱转交于公。”
  “全表大王相思之意。”
  关公闻言,乃双手扶其纱锦。
  面北而拜,连连谢恩。
  接着,退去旧皂,以新纱裹上长髯。
  陈登盛赞其为美髯公。
  关羽又道:
  “大王专从河北遣人来,绝非只为送此纱锦。”
  “我料必有他事。”
  “……不错。”
  陈登颔首,“大王使人传话,叫关将军可以专心于汝南战事。”
  “河北之事,大王与李丞相已经抚定。”
  “除于禁带来的三万大军以外,曹魏已经很难动员更多兵马了。”
  好!!
  关公大喜,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。
  “不想河北战事进展的如此顺利。”
  “……是啊,听人说,此前是黄老将军在贝丘斩了曹魏大将夏侯渊。”
  “魏国上下震动,故使齐兵旗开得胜,连连压制魏兵。”
  黄忠?
  关羽一捋胡须,这个名字他是听说过的。
  虽然黄忠也是刘营中的一员。
  但黄忠以白身加入刘营,从底层干起的。
  与刚加入时的关羽相比,就已经是天差地别。
  更别说是与已经位列前将军的关羽比了。
  关羽对黄忠印象不深,倒也符合常理。
  接着问:“此辈所封何职?”
  陈登一摸下巴,似也觉得有些奇怪。
  “……齐王力排众议,给黄忠封了后将军之位。”
  “除此之外,并州牧马超封了左将军。”
  “如今四方将军,已经全部封完了。”
  什么!?
  关羽丹凤眼一蹙,眉头皱起,连连捋着胡须。
  “……吾弟张飞有万夫不当之勇,与某并列,合情合理。”
  “马超乃名门之后,屡世公侯。”
  “河东之战,一战降并州,威震天下。”
  “与某并列,亦无不妥。”
  “只是黄忠乃何等样人?敢与吾同列乎?”
  关羽一甩袖子,轻哼道:
  “大丈夫岂可与老卒为伍!”
  历史上的关羽其实也不肯与黄忠并列,理由就是大丈夫不能跟老兵同列。
  从这里也能看出,《演义》的内容有多bug。
  《演义》里虚构了关公战长沙的故事。
  这时候关羽其实就已经与黄忠惺惺相惜了。
  怎么后面关羽就跟不认识黄忠一样,吐槽他是老卒呢?
  说到底啊,
  历史上的关羽跟黄忠还是交际太少了,两人根本不熟。
  而关羽本身是一个极为自负的人,他完全有理由瞧不上黄忠。
  你比如说关羽他一人独镇荆州,是个统帅级别的人物。
  在关羽眼里,黄忠只不过是一个冲锋陷阵的老兵罢了。
  就算是拿黄忠引以为傲的勇武来说。
  关羽那是突入万军丛中,斩颜良首级。
  不比你黄忠阵斩身边就四百精兵的夏侯渊拉风吗?
  所以在关羽视角,黄忠是哪哪不如自己,还是个老卒。
  却要跟自己并列为四将。
  那关羽心有不甘,也是人之常情啊。
  只是关羽是直肠子,喜欢把自己的不满给直接表现出来罢了。
  毕竟他人在荆襄,也没亲眼目睹过黄忠斩夏侯的威风八面啊。
  用诸葛亮的话说,就是:
  ——“马、张在近,亲见其功,尚可喻指。”
  “关遥闻之,恐必不悦。”
  意思就是张飞、马超那是亲眼见证了黄忠定军山斩夏侯的,他们肯定服黄忠。
  而关羽隔得远,心中肯定会不服。
  “……将军此言差矣。”
  陈登劝道,“昔萧何、曹参与高祖同举大事,最为亲近。”
  “而韩信乃楚之亡将也,陈平亦是亡命后至。”
  “然论及班列,韩信居上,也未尝闻说萧、曹以此为怨。”
  “今齐王以一时之功,隆崇于汉室。”
  “与关将军视同一体,亲如兄弟。”
  “将军即齐王,齐王即将军也。”
  “将军又岂是与诸人同哉?”
  “将军既受齐王厚恩,当与同休戚、共祸福,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。”
  “但相为惜此举动,恐将来后悔耳!”
  关公闻言大悟,拜谢陈登道:
  “某适才不明,幸得有元龙开导。”
  “若非足下高见,几误大事也。”
  陈登暗想,大王都已经封了,我不劝你行吗?
  现在自己奉命来配合你打汝南战事,我当然是希望你全神专注于汝南上。
  而不是在官号之上计较这些。
  反正你与齐王亲如兄弟,齐王又岂能亏待你?
  陈登心头也是五味杂陈,他坐镇淮南,深耕近十年。
  本以为齐王会把南方战事,交给他来打。
  结果还是派了关羽假节,乃督护自己。
  唉……
  到底还是亲兄弟值得信任呐。
  可陈登转念又一想,
  关羽是齐国武官之首,李翊是齐国文官之首。
  两个人都反对黄忠封后将军。
  可刘备最后还是力排众议,把后将军之位给黄忠了。
  也不知黄忠此时是作何感想?
  在另一个位面里,
  或许正如《三国演义》里写的那般,黄忠临死前对刘备说的那句话一样:
  “臣乃一武夫,幸遇陛下!”
  虽然历史上黄忠死时,刘备还没称帝。
  但也正是刘备的信任和拔擢,才让黄忠这颗宝石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,绽放出耀阳的光芒来。
  如果没有刘备,黄忠或许将永远埋没在平凡武夫之列。
  正说时,忽有探马飞报:
  “曹操差于禁为将,领七路精壮之兵到来。”
  “已屯驻于安阳矣!”
  关羽急忙问具体情报。
  探马回报说,于禁此来,耀武扬威,鸣锣击鼓,虎步向前。
  关公闻言,勃然变色,美髯飘动,大怒道:
  “天下英雄,闻吾大名,无不丧胆。”
  “曹仁将汝南之兵,俱为关某打服。”
  “缩于新城,不敢出战。”
  “于禁匹夫竖子,何敢如此狂悖,小觑关某!”
  陈登在旁侧言道:
  “关将军不必着急,魏国既在河北战事受挫。”
  “曹仁又被困于新城,于禁乃能征善战之将,精通兵法。”
  “所以大张旗鼓者,盖为壮声势,以振士气耳。”
  “不必理会他,专注攻打新城即可。”
  关羽奋然道:
  “必妄图挫关某二十年之声价耶?”
  “某此战必擒于禁,斩杀曹仁!”
  “那将军有何对策?”陈登问。
  话甫方落,甘宁健步跑来。
  连连大呼:
  “督帅!涨水了!涨水了!”
  陈登急止之曰:
  “兴霸慢行,军营里不可大声喧哗!”
  甘宁乃一面赔礼,一面解释道:
  “……府君有所不知,这几天连下暴雨,淮水处的水漫涨上来。”
  “我军大营里已经渗透进水来,将士们鞋履尽湿,困苦不堪。”
  “吾见部卒困顿,特来禀报督帅。”
  关羽引众人,出营查看。
  果见淮河之水漫处,已经淹到大营里来了。
  于是关羽便下令,让大营往山坡上般。
  趁着搬营之时,又谓陈登道:
  “元龙随我上高处,观看魏营。”
  陈登领命,即上马与关公引了十数骑,望高阜处望之。
  只见新城上下,皆屯着军马。
  而淮河之水甚急,眼看就要没上平地了。
  关公看了半晌,喜道:
  “于禁必为我所擒也!”
  左右人纷纷问,如何擒拿于禁。
  陈登便道:
  “莫非是引淮河之水,浇灌汝南乎?”
  关公大喜,连连道:
  “某正是此意。”
  “目今炎夏未退,秋雨连绵。”
  “雨霖已连下十日,照此下去,淮河之水必然泛涨。”
  “届时,某只需差人堰住各处水口。”
  “待水发时,乘高就船,放水一淹。”
  “……呵呵,新城各处之兵,皆为水中鱼鳖矣!”
  水攻一般是用来困住敌人用的。
  城池被水围住,城内的人就只能慢慢等死。
  比如曹操水淹下邳。
  但关羽此刻,却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。
  历史上的水攻,都是直接掘堤坝之水,引水灌城。
  但如今天公作美,暴雨连下数日。
  如果引水灌溉,是有可能直接把于禁所在的安阳城给一举冲垮的。
  因为三国时期的城墙,主要是夯土墙。
  在面对大水的冲击时,有可能被直接冲倒。
  关羽适才登高望远,就发现于禁所在的安阳城,城池远不如新城坚固。
  毕竟三国的坚城,屈指可数。
  而于禁之所以率七军屯驻于安阳,也好理解。
  安阳距离曹仁所在的新城不远,两座城池可以护卫犄角。
  相互呼应,对望为援。
  但关羽却敏锐察觉到了,先擒于禁的战机。
  “……如今虽然水位暴涨,只是将军欲直接引水冲垮安阳,恐非易事。”
  陈登提出了关羽作战计划的难点。
  水攻虽然好,但前提条件也多。
  第一,你得修运河把水引来。
  第二,你得修堤坝不能让水跑了,要让它流向你想让它流向的地方。
  这两项工程都是极费人力、时间的。
  通常都是进攻方有巨大优势时,才敢这么干的。
  不然城里人的要是出来骚扰你,你就没法踏踏实实干。
  所以围水灌城,通常都是用时间来换的。
  关羽脸色此刻十分兴奋,他对陈登说道:
  “元龙可还记得,八年前,李相在淮南所为之事乎?”
  八年前?
  陈登眼眸一蹙,仔细回想。
  八年前那会儿,还是曹刘的蜜月期。
  两家联合,一同灭掉了不可一世的袁术。
  然后两家共同瓜分了淮南。
  之后在李翊的出面牵线之下,曹刘两家合作,一起修建了一项伟大的工程。
  “芍陂河道!”
  陈登如醍醐灌顶,几乎脱口而出。
  八年前,在李翊的主张下。
  曹刘两家以芍陂为点,向上修建了大量运河。
  将淮水、灌水、颍水全都连接在了一起。
  当时李翊这个作法,遭到了刘营不少人的批判。
  理由就是,修芍陂虽然可以灌溉淮南农田。
  但见效时间短,工程却又十分浩大。
  这会使得将来曹刘两家的争斗中,刘营一方失去先机。
  而李翊给出的解决办法是,跟曹操合作一起修,以减少成本。
  等芍陂河道修好以后,两家一起用。
  这个作法,再次招来了众人的反对。
  因为曹操的河道是最多的,整个豫州、淮南水系几乎都在曹操那里。
  如果两家合作一起修,刘备要吃大亏。
  可李翊还是力排众议,劝刘备跟曹操合作修此河道。
  最终刘备采纳了李翊的建议,选择以极高的成本代价,跟曹操合作修河道。
  彼时的曹操,见刘备主动当这个冤大头,自然是欢喜无限。
  八年过去,芍陂河道早已建成。
  而淮水的各处河堰,自无少缺。
  最重要的是,凭借陈元龙的淮南水军,关羽已经夺取了淮水的制水权。
  接下来,他只需将淮水的各处河堰掘开。
  便能将淮水作为攻城锤,一举撞开于禁的安阳城。
  念及此,陈登不禁抚掌感慨道:
  “李相莫非在八年便已料算到会有今日乎?”
  关羽一捋长髯,眸中尽是尊敬之色,慨叹道:
  “若说别人,关某断不信其有此大能。”
  “可若说及先生,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。”
  “元龙亦与之共事十多年,岂不知其非凡本领乎!”
  陈登一怔,下意识地看向北方。
  内心里对李翊感到由衷的佩服。
  十年之前,他治好了自己的病。
  并在他的建议之下,改食鲷鱼。
  如今陈登的身体,依然康健,这都拜李翊所赐。
  “……子玉啊子玉,陈某今生幸得有你这么一个朋友。”
  陈登心中感慨,竟有些悲戚。
  觉得好久没见着李翊了,实在想念他的紧。
  少时,关羽与陈登即刻制定了作战计划。
  然后下令,叫各营将士多预备船筏,收拾水具。
  甘宁、蒋钦皆是水中健儿,弄潮好手。
  待得知了关羽的作战计划以后,皆喜不自胜。
  私下里言道:
  “吾等惯于弄水,常在淮南,生平未尝得水。”
  “今关将军引水灌安阳,当有我等一席之功也!”
  ……
  (本章完)
都市言情相关阅读More+

限定室友(1v2)

擎苍月

战少,你媳妇又爬墙了

繁初

社死得到的男朋友

清茶与

医妾

北枝寒

影子

麦阿秋

贼老天你该死

不再恋爱(2)